第218章 汉弓高侯

作品:少帝成长计划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6-12 00:13:49|字数:8100字

最终,武帝接受了这个方案,并将方案的提出者王恢任命为主将,设下了马邑之围。

只不过,由于武州塞一线的‘演技’太差,提前撤走了所有的民众,导致匈奴单于军臣感觉到异常,而最终失败。

即便如此,马邑之谋也成为了汉匈大决战的开端,为中原大地重掌战略权,迎接‘一汉当五胡’的高光时代起了开端。

光从历史上的马邑之谋中,诱敌深入至汉匈边墙之马邑,且形成巨大包围圈全歼单于大军的方案,最终得到汉室朝堂的认可这一点,就可以看出:马邑与向北数十里的武周塞所组成的这片区域,起码从地形上,符合设伏地点的要求——看上去很‘安全’。

所以准确的说,马城并非是通俗意义上的‘重镇’,而是一座暴露于长城之外的小镇。

至于刘信为何要在进入代地之后,首先赶到马邑,除了马邑所在地,位处燕代边界以西不远之外,便是卫尉丞秦牧的交代。

光这一点,便足矣让刘信得知秦牧的来意,以及真正的状况。

迎接自己的是秦牧,这就意味着代北防务,实际上已经掌控在秦牧之手;而秦牧的所在地,又将这种可能性,从‘或许’转变为了‘必然。

——除非巡查边防,否则,不会有任何人愿意到长城之外的马邑走一遭!

尤其是秦牧这样生居高位,且前途远大的将领,更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在马邑。

这就让刘信感到陷入了疑惑之中。

——代王既然举兵,那作为当今心腹的秦牧,自然应当是被杀祭器才对!

即便是外界传闻的‘被流边卫戍’,也不应该变成由秦牧主掌代北防务。

这···

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

带着这样的疑惑,刘信和随行的数百卫士,缓缓进入到了马邑之中。

与刘信所料相差无多——作为边地城池,马邑从上到下,无一不透露出‘边地’气息。

明显年代久远,却在反复整修之后屹立不倒的破旧城墙;街道上行走着的军卒,以及明显出身军卒家庭,腰间系剑、背上挎弓的‘民众’,以及冷清的市集。

就连刘信堂堂一介诸侯王的到来,都没能让这座城池的氛围转变稍许;看着刘信的王驾,街道上的民众只是出于本能的将道路让出,待等王驾经过,又自然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事务当中。

对于马邑城的百姓而言,只有一件事,足够让他们将注意力投入进去:战争!

位于长城之外的马邑城,作为汉室伸向草原的前哨站,其民众组成十分单一:军卒,军卒亲属,以及寥寥无几的行商。

须得一提的是:在汉室,从军士卒并非如后世那般,绝对与亲人分离的。

当士卒属于边防部队编制,且不在‘义务兵’范畴,而是长期稳定的戍卒时,对于该士卒‘举家迁往驻扎地’的要求,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中央部门,都是大开绿灯的。

中央也寄希望于通过这种‘兵带亲’的模式,来改善边地地广人稀,土地无人耕种的状况,同时也能让边防战士拥有更坚定地战斗意志。

——在这思想建设几近于无的时代,只有在身后的是手足亲人,身后便是家园之时,边防战士才会爆发出远高于平常时日的战斗意志,以及必胜的信念。

因为战败,意味着家破人亡,意味着妻离子散,意味着失去家园。

对于边防战士而言,将家人统统接到边境,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的决定。

相较于将家人扔在家乡,自己孤独的守卫边疆,无疑是将家人接到身边照顾,并陪伴自己更好一些。

虽然边境更危险,但对于本就生活拮据的底层百姓而言,也算是一种出路——当士卒申请举家迁移驻扎地时,驻扎地所在的地方官府,也同样会对‘外来人口’打开绿灯。

——户口增长,那可是政绩来的!

为了表示对这一户‘忠肝义胆’,原以为国家边防事业牺牲自我的家庭,地方官府也同样十分照顾:来了就发田地!

反正边地地广人稀,土地多到没人种,地方官府丝毫不介意将其中几百亩送给迁移而来的军卒家庭,并在往后的每一年,从这块田地上收取农税。

而这个迁移而来的家庭,也将完成‘财富膨胀’的成就——既然要迁居边地,那家乡的土地,自然是要卖出去的。

虽然家乡的田被售卖,但得到的钱,也同样可以在任何地方购买土地。

但在迁居边地之后,地方官府‘分配’的土地,却是不需要这户人家花钱购买的!

只需要在往后的每年里,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,上缴农税即可——若是运气好,年景不丰,边地甚至很有可能被中央免除农税!

就这样,中央完成了从内陆向边地的人口引流,迁移家庭大幅提高了家庭财富,边防将士将心心念念的亲人接到了身边,并得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‘保家卫国’之中;地方官也借此提高了耕作土地面积,提升了人口、户口,收获了政绩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少帝成长计划》,方便以后阅读少帝成长计划第218章 汉弓高侯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少帝成长计划第218章 汉弓高侯并对少帝成长计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