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推恩之策

作品:少帝成长计划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6-12 00:13:49|字数:10462字

而范围最辽阔,对中原政权影响最大的,便是华夏大地在汉初,几乎彻底失去了草原,失去战马、耕牛畜牧之所。

早在秦未统一天下之时,就已逐渐推广的牛耕,在汉室却硬生生倒退回了‘以人挽犁’的状况。

其症结所在,并非汉室君臣庸碌,不知牛耕之利,而是一个极其无奈的现实:没牛。

没有草原蓄养牧畜,牛耕便无从说起;而战马的缺失,也使得汉室无法培养出堪用的战马,以组建骑兵部队。

汉室的战车兵、重步兵集群,碰到匈奴骑兵集群会发生什么?

十数年前的白登之围,早已给出了答案。

——打不打,在哪打,怎么打,什么时候打,乃至于什么时候撤,统统掌握在匈奴人手中!

机动性完全无法比拟匈奴骑兵集群的汉室军队,无法掌控任何一丝主动权。

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势,汉室对于马匹蓄养,乃至于马匹保护的投入,不可谓不大。

汉律之中,甚至有专门的条令,用以惩治伤害、偷盗以及宰杀马、牛的举措——在汉室,吃牛、马肉是犯法的!

保护牛,除了因牛可用作犁田之用外,还可充作大军之粮——大战在即,军队是要吃肉的。

而保护马,更是直接出于蓄养战马,以早日组建骑军,与匈奴抗衡的缘故。

在历史上,文、景两代雄主休养生息,励精图治,厘清吏治,内除诸侯,却始终不敢引戈北向,就是因为汉室的车、步之军,在匈奴骑兵集群面前讨不得便宜。

而武帝猪爷恰恰是凭借文、景两位先皇所积攒下的丰厚家底,以及遍布天下各地的足足三十六处马宛,方能一举重创匈奴,立下不世之伟业。

对刘弘而言,事情却有一些不同了。

——爷们儿好不容易穿越一回,总不能只攒钱,把揍匈奴人的事儿,都扔给儿子甚至孙子吧?

有生之年,刘弘必然要完成北逐胡虏的壮举!

而要想真正打败匈奴,不再受匈奴牵制,那就需要战马,需要骑兵,以及培养骑兵的人。

战马,刘弘可以在将来通过走私,从草原部族手中获得——别忘了,如今草原上不止匈奴一部。

——月氏人,仍旧在河西走廊苟延残喘呢!

刘弘确信,为了抵御匈奴人的围剿,月氏人必然会对一些在中原早已淘汰,在草原却领先时代数个世纪的防守军械感兴趣。

训练骑兵的人,自然是毋庸置疑:历史上的弓高侯,绝对能完美胜任。

问题的关键,就在于养马,及养牛之人。

在汉匈两国的往来国书中,匈奴动辄‘控弦四十万’;在历史上,匈奴更是被称之为‘百蛮大国’。

要想击败如此强大的匈奴,汉室需要的不是几十几百匹马,甚至不是几千几万。

而是数十上百万的马匹保有量,才有可能满足遴选战马的需求,组建出十万到二十万人以上的骑兵部队。

几十上百万匹马,汉室自然不可能全部都通过‘进口’——如今长安,稍好一些的马便动辄数百金,都靠买,把刘弘连同未央宫打包在一起卖了都不够!

所以,只能是从草原,如月氏这样危在旦夕的‘邻居’手中,不间断的购入马匹,然后自己蓄养,并培育马种。

马驹买进来,没有草场倒不是大事,关键还是得有人会养。

牛自然好养活,随便吃点啥都能耕地,至不济,也能给军队做肉食。

马就不一样了:吃的得好,住的得好;甚至为了保护马蹄,走的路都得挑!

只能说,相较于牛,马绝对算得上是娇气的牧畜。

而假设如今,汉家会养马的人有十万,那必然是五万在匈奴幕北的韩王部,另外五万在幕南东胡王部。

要想在不远的将来,轻轻松松爆出足以平推匈奴人的骑兵,韩王南归汉室所带回来的部众,绝对是刘弘必不可少的助力。

此事,甚至关乎汉匈战略格局!

但刘弘所面临的局势,又与历史上韩王率部归汉时大不相同。

历史上韩王归汉时,文帝刘恒登基已有十数载;汉家继承自秦的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,早已被刘恒破坏殆尽。

——先是刘恒登基之初,为了与陈平、周勃等权臣抗衡,大肆分封薄昭等外戚为侯;后又有晁错,为解决边防部队粮食短缺之困,提出《输粟捐爵》之策。

分封外戚,使得‘非功勿侯’加上了一个‘如果不是皇帝亲戚’的前提条件;输粟捐爵,更是将军功勋爵制度最后一丝脊梁敲断!

五大夫甚至左庶长这种在秦时,需要凭借十数级首级才能换来的爵位,在文帝在位时的汉室,廉价到‘输粮米百十石便可易得’的地步。

全国范围内爵位都不值钱,低贱商贾都能身负高爵,出入高门;天子外戚毫无功劳,便可裂土封侯,以承一脉之先河。

如此大环境之下,韩王率部南归,得到两个侯爵的位置做安慰奖,自然不会有人反对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少帝成长计划》,方便以后阅读少帝成长计划第246章 推恩之策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少帝成长计划第246章 推恩之策并对少帝成长计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