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章 代孝王武

作品:少帝成长计划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6-12 00:13:49|字数:10612字

闻言,刘弘亦是赞同的点了点头,淡笑着回过身:“王叔所言有理。”

言罢,刘弘便不着痕迹的跪坐回亭中。

常言道:帝王无家事。

倒也不是说,身为帝王就没有家庭,或者家里不会出事;而是作为君王,基本不会有太纯粹的‘个人时间’和空间。

就拿今日来说,皇太后、王太后与天子以及多为诸侯王共聚于宫中,以一种纯粹家宴的性质述说亲情,其本质就是一次亲戚之间的走动。

但作为君王,刘弘却无法将这当成一场纯粹的家宴,亦或是亲戚之间述说亲情的契机。

对此,非但刘弘有明确的认知,刘恒、代王太后,乃至于借机走开了些,为刘弘和刘恒二人留下交流空间的张嫣,心里也十分明白。

待刘恒也坐回亭内,刘弘稍客套两句,便进入了进入的正题。

“待关东乱平,最晚不过岁首,王叔便当移封睢阳。”

“不知于梁国之事,王叔所知者为何?”

听闻刘弘提起此时,刘恒也意识到接下来的对话属于‘正事’范畴,面色便稍一肃。

“移封之事,乃陛下恩幸臣;臣感念之余,却未作他想。”

“及至移封后当如何,臣愚昧,正欲请陛下明示:臣为梁王,当以何为重?”

说着,刘恒正了正衣冠,旋即郑重一拜。

从代王异封为梁王,对于刘恒而言,绝对算得上是天降大礼包,奖品丰厚程度,仅次于历史上的‘天降皇位’!

诚然,梁国领土不到代国一半,但对于此事的诸侯王乃至于彻侯而言,重要的从来不是封土的大小,而是人口!

准确的说,是有多少土地可耕作,有多少人口可用于耕作,从而为领主创造更多财富。

——酂侯食邑万户,平阳侯食邑万六百三十户,依旧无法影响酂侯为‘开国第一侯’!

究其原因,则是因为酂侯国的可耕作土地面积、水利、气候乃至于土地产量,都高于平阳侯国。

简而言之:酂侯国那一万户人家所能贡献的财富,比平阳侯国那一万零六百三十户要多很多。

对于彻侯而言,最重要的是可耕作土地面积;而对于诸侯王而言,就不是这么回事了。

彻侯封国有多少土地可耕种,是几乎无法改变的事实;固定的可耕作土地面积下,人口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高——只要有足够的人种好这些地就可以了。

但对于掌握庞大资源的诸侯王而言,可耕作土地面积,并非不可改变。

多山?

挖山!

多沼池?

填沼池!

为了提高可耕作土地面积,诸侯王可以做出许多彻侯没有能力做到的事。

而这一切的关键,就在于人口。

只要有足够多的人,那其他问题,就都不是问题了。

道路不同,可以凭借人口铺设道路;田亩稀少,可以组织人口开垦。

就连‘国家战略位置危险’这种问题,也可以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得到答案——更大的人口基数,意味着更多、更优质的兵源!

而梁国与代国最大的基础不同,尽皆于这些诸侯王的命脉息息相关。

代国地处北墙边界,土地稀薄,气候恶劣,人口稀少——汉律中,甚至有因为土地贫瘠,而照顾代国的税收政策。

梁国则位于函谷关外,气候适宜,土地虽称不上肥沃,但相较于就连税收都受到照顾的代国,无疑是好很多。

而封建时代,造成人口自然流动最大的影响因素,便是土地和气候。

百姓不愿意迁至代国,其主要原因并非是代国地处边墙,而是因为代国的土地产出不多。

反观梁国,位于函谷关外,肩负着‘关中门户’的重任,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代国;但梁地肥沃的土地,仍旧是的关东人口不由自主的汇集,在梁国境内安家扎根。

即便不考虑这些现实因素,光是刘弘将刘恒从‘远长安数千里’甚至‘远关中千里’的代国,迁至近在函谷关外的梁国,也足以证明其亲近,和信重之意。

——相较于北墙出问题,汉室君王更担心的,无疑是关中出问题。

而梁国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的缓冲地,其战略重要性在君王心目中,甚至远高于边墙安危!

边墙出了问题,顶多就是伤筋动骨;可弱受梁国出了问题,那只怕整个政权都要动摇根基!

这种情况下,刘弘将刘恒从北墙的代北,迁至肩负关中安危的梁地,任谁知道此事,也都会说一声‘天家叔侄友恭,天子以代王为肱骨’。

得了刘弘如此大的恩惠,刘恒自然也要展露诚意:陛下你说,我做了梁王之后,应该怎么做事?

闻言,刘弘也是面色一肃:在关东诸侯尚存的情况下,梁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

“王叔当知,于吾汉室而言,北方匈奴不过疥癞之疾;而关东诸侯,则为心腹大患!”

毫无愧疚感的将几十年后,晁错在《削藩策》中提出的论点盗用,刘弘便将自己的打算陆续道出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少帝成长计划》,方便以后阅读少帝成长计划第256章 代孝王武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少帝成长计划第256章 代孝王武并对少帝成长计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