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5章 安灞阳茂

作品:少帝成长计划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6-12 00:13:49|字数:8120字

如果仅仅只有这些,那汉室即便富裕起来,也很难让国家吃到红利——相较于坐拥百亩田的农户,无疑是那些手中动辄数十顷田亩的豪强富户,更容易吃到时代的红利。

等时间久了,即便百姓一点点富裕起来,其收入增长也很容易就会被通货膨胀所抵消,反观地方豪强,倒是会实打实的‘身家暴涨’。

而刘弘之所以敢推行这种‘农户可能会小赚,但豪强绝对暴富’的系列措施,便是因为陵邑制度的存在,让刘弘的顾虑,在汉室永远不可能发生。

——刘弘不敢保证,土地兼并在汉室不存在;但刘弘绝对敢拍着胸脯说:只要陵邑制度一直存在,土地兼并就永远不会成为汉室所面临的‘问题’。

原因很简单:地方豪强兼并土地,兼并的越起劲儿,就越容易被地方官员视为‘行走的政绩’。

——对于陵邑迁徙,朝堂对各地政府是有指标的!

满足要求,自然是嘉奖鼓励,超额完成任务更是要升官赏赐,至于没完成任务的,自然躲不过被臭骂一通,甚至丢掉乌纱帽。

而地方豪强所兼并的土地,在豪强被迁入关中之后,大都会被官员吃下,却又并非是地方官员,自此拥有这些土地的拥有权。

想想就知道:某地县令为官三年,在治所置办下千亩良田,任谁都会起疑心。

所以,汉室官员在吃下迁徙豪强留下的田亩之后,会非常聪明的将其贡献出来:陛下你看,臣给陛下赚回来好几千亩田!

官员受贿,自然是良心大大的坏掉了;但要是官员将受贿得到的东西,转手拿去交给皇帝···

嗯,这种感觉,问问乾隆就知道了。

将好不容易吃下的田再送给皇帝,官员心里也不会不舒服——相比起那一点点钱财,得到在皇帝面前的‘露脸机会’,无疑更为划算一些。

更何况那些田亩留在手里,本来就是烫手山芋,随时会让官员沾染‘贪腐’的标签。

反正不能吞下,还不如借花献佛,在皇帝面前露个脸。

也就是说:在地方豪强被强制迁移入关中之后,其留在家乡的田亩,先会被地方官员‘低价购入’,而后献给皇帝,或者说政府,使其成为官田。

某种程度上,也可以理解为:豪强兼并的土地,最终会由国家掌控其处置权。

而在重新‘抢’回田亩处置权之后,汉室皇帝普遍会有一个十分骚包的操作:授田。

理由五花八门:朕高兴了,朕不高兴了;太后过生日了,太后不想过生日了;朕心疼百姓了,朕不想再心疼百姓了等等,都能成为汉天子授田的理由。

至于授田的标准,也是按照‘谁更穷就给谁发、谁政治成分好给谁发’为参考。

发现了没?

兜兜转转,百姓因生活所迫而出售的田地,最终又回到了百姓手中!

百姓暂时失去了田亩,收获了一笔不菲的‘田亩出售费’;国家借着授田大捞一笔政治威望!

反观豪强,非但没有凭借土地兼并发家致富,反而将大半身家搭了进去,一生忙碌化作浮尘。

这样的操作模式,使得汉室长期且随时掌控对社会资源,主要是对田亩的‘强制再分配’,将社会矛盾永远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。

而这一切的根本,便是历史上由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制定,最终被元帝那个呆瓜一纸诏令取消掉的陵邑制度。

可以说,陵邑制度的存在,足以支撑汉室打破三百年王朝周期律,使中央集权在神州大地成为常态,并飞速进步到更高级别的文明。

只可惜,将地方豪强逼成韭菜的陵邑制度,最终还是倒在了不屑子孙之手···

再加上连续数代‘主少国疑’,使得汉室最终在王莽的新时代,正式画上句号。

如今,刘弘有幸成为汉室的掌舵人,并身处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,处在华夏文明所遇到的最大一个十字路口。

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,让华夏大地走向自己理想中的康庄大道,刘弘需要做的努力,还有许多。

如此远大的志向,使得刘弘时刻都不敢松懈,恨不得将每分钟都掰成三瓣,以解决更多的问题。

而任何一个政权、文明的改造,都需要循序渐进;尤其是对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引导,更是需要小心翼翼,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。

这种情况下,刘弘完全没必要为了解决土地兼并、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这两个问题,放着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不用,转而费心费力,去想一个成败未知的新方法。

自然,陵邑制度,也被刘弘满怀敬畏的保留了下来。

如果有可能,刘弘还打算在将来编写一本小册,记录汉室之后的皇帝所必须要遵守的条令。

陵邑制度的长期坚持,就是其中之一。

听闻刘弘问起此事,三人面上顿时一肃,望向刘弘地目光中,也不由带上了更深的敬畏。

——古往今来,没有哪个君王,能平淡的面对生老病死的人生真谛!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少帝成长计划》,方便以后阅读少帝成长计划第315章 安灞阳茂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少帝成长计划第315章 安灞阳茂并对少帝成长计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