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5章 粮食本位

作品:少帝成长计划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6-12 00:13:49|字数:8050字

因为只有这样,该政权才具备绝对意义上的‘兑换能力’,即:当任何一个人拿着该国货币,到该国任意一个银行兑换黄金时,都能如愿换到。

且在最极端的情况,即:所有已发行的货币,都被用来挤兑贵重金属时,该政权有能力将所有的货币,兑换成等价的贵重金属。

乃至于,为了在‘全部货币被用来挤兑黄金’的状况发生后,政府还能有足够量的贵重金属储备,来稳定市场秩序,绝大多数政权的货币发行量,会维持在贵重金属保有量的三分之一以下!

这,才是后世纸币能维持其金融价值,且被社会广泛认可、流通的根本原因所在:虽然纸币本身没价值,但这些纸币,随时都能用来兑换贵重金属。

而这里的‘随时都能’,便是足够量的贵重金属储备,以及足够高的政府公信力作为保障。

即:政府有足够的贵重金属应对兑换,且政府公信力保证‘拒绝兑换’的事不会发生。

从这个角度分析白鹿皮币,就能很容易得出其崩溃的原因:彼时,汉室黄金储备量几乎是肉眼可见的不足,且政府公信力完全不靠谱。

——要知道武帝猪爷,可是能在刘邦喊出‘山河永固,与国同休’之后,借口酬金一事,直接罢免大半彻侯勋贵的大忽悠!

哪怕是高皇帝刘邦,也曾有过发行三铢钱,并为其制定十二铢面值的‘案底’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纸币,还是防伪手段极其拙劣的白鹿皮,又作死的制定‘方尺鹿皮直千金’的面值,就使得白鹿皮币的崩溃,成为了必然。

有了历史上的猪爷作为反面教材,再加上后世人的金融视野,刘弘推行类纸币,无疑就靠谱的多了。

首先,‘粮票’这种类纸币的推行,与武帝朝的白鹿皮币,后世的钱票、银票最大的一处不同,便是起本位物的不同。

白鹿皮币,实际上是以原始的‘金本位’作为其金融支撑;银票、钱票等物,则是以相应时代的贵重金属,即‘银本位’‘铜本位’作为支撑。

这样的做法,放在后世显然是先进无比,但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,任何贵重金属本位,对华夏却都是天方夜谭。

——华夏大地庞大的人口基数,使得任何一种贵重金属本位的金融手段,其所需的贵重金属量,庞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!

而华夏大地的贵重金属矿藏本就不算太丰富,且在这个世代还大都无法挖掘,就使得华夏大地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间隔内,都处于‘贵重金属供不应求’的尴尬之中。

而作为后青铜器时代的汉室,这种情况则更为明显。

因为汉室几乎没有银,又严重缺乏黄金!

而作为通行货币材料的铜,在此时甚至还肩负着‘生产材料’的角色——无论是武器军械,还是农具、祭祀用具、加剧,都离不开铜。

这就使得在汉室,起码是在现在的汉室,以金、银、铜等贵重金属为本位保障物,推行纸币或类纸币的做法,最终都会导致政府兑换能力不足。

所以,刘弘对类纸币的试探,便放在了另外一个本位保障物:粮食之上。

相较于金、银、铜等整个汉室都匮乏,且短时间内无法大量获得的贵重金属,粮食的获得,显然容易的多。

就算现在汉室中央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,以作为‘兑换备用储备’,也能够凭借‘每年数千万石’的农税收入,作为兑换储备的另类保障。

再加上今年,因为关中全面种植冬小麦,汉室粮食总产量整体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,就使得汉室中央的粮食储备,已经达到了‘足够作为本位保障物’的程度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刘弘推出以粮食作为本位保障物的类纸币:粮票,其金融风险就会远低于金本位、铜本位下的其他类纸币,如白鹿皮币、钱票等。

原因很简单:少府堆积成山,且是在百姓众目睽睽之下收入府库的粮食,足以让百姓对‘少府会不会没粮兑换’的顾虑降到最低。

而政府公信力方面,刘弘自穿越以来的名望积累,也终于是能派上用场了。

——如果是某一位高高在上的官老爷,挥舞着粮票从百姓手里换粮,百姓或许不会相信。

但若是‘曾将自己的粮食送出宫,分给长安百姓吃’的皇帝刘弘出面,那百姓即便依旧有些戒备,也会勉强答应‘冒险一试’。

这就使得,粮票这个类纸币的出现,已经具备了所有的存在条件。

除此之外,刘弘推行粮票,还有另外一层金融意图,以及对未来的提前布局。

试想一下:等将来少府买卖粟米,也通过粮票来进行交易的时候,百姓会发现什么?

——拿着粮食到少府换粮票,回头拿粮票,又能把粮食换回来···

这特么不就是银行?!!

到了那时,百姓能接受‘把粮食暂时存在少府’的观念,自然也就能接受‘把钱存在少府’的观念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少帝成长计划》,方便以后阅读少帝成长计划第335章 粮食本位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少帝成长计划第335章 粮食本位并对少帝成长计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