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3章 中央集权

作品:少帝成长计划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7-13 14:27:20|字数:8144字

“审计之制,御史大夫谋划的如何了?”

这,就是刘弘在过去这段时间废寝忘食,日夜思虑的事。

——官员审计制度!

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,还是刘弘如今所处的时间线,汉室初期的地方官府,都是几乎没有审计制度的。

地方政府的运转,也严格按照上下级直接负责制度,按‘上级的上级不是我上级’的潜规则运转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乡一级的啬夫、有秩等官员,向上一级的县官府负责,县衙每年会召治下的乡级官员一到两次,以简单询问行政事务。

而县一级官府,则直接向上一级的郡守府衙负责,同样的,各地郡守也会在每年,借着祝寿、贺喜的名义,向县级单位了解地方行政运转状况。

郡守,则直接向朝堂的丞相府负责。

再配合着御史大夫衙门,会每年派出数百批次的‘采风团’公款旅游一圈,大概就形成了汉室初,中央与地方之间相对松散,又隐隐‘尽在掌控’的政权秩序。

但这其中,却有一个后世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漏洞。

——怠政!

绝大多数情况下,县一级官府对乡级官员的问责,都集中在秋收前后,针对税收工作出现的问题。

而郡一级单位对县级单位,也同样秉承类似‘有事就喊来问一问,大事就上报,小事就摁下去’的态度。

至于郡级单位对中央,那更是夸张。

——理论上,只要该郡没有发生大到关中都有风闻,朝堂都有所耳闻的大事,郡守就不大可能被问责。

中央了解地方事物的唯一渠道,除了中央朝堂出缺,某郡守被召回长安时君前奏对之外,就是御史大夫派出去的采风团,究竟从此郡带回了‘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百姓安居乐业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’的好消息,还是‘遍地饿殍,民不聊生,豪绅恶吏残民,二千石不能治’的坏消息。

如此单一的监督手段,显然是有极大弊端的。

举个例子:某人做了某郡郡守,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,赚的个盆满钵满,百姓民不聊生。

这种情况下,要想治下的情况不被中央知晓,这个郡守需要做什么?

答案是:只要收买了前来公费旅游的御史大夫采风团,就万事大吉!

在民用通讯手段几近于零,地方官府的权力又几乎大到无边无际的汉室初,地方官员成为土皇帝,根本就不是什么高难度事件。

在原本的历史上,即便是在审计制度推行之后,汉室也出现过地方官员为非作歹,蝇营狗苟,中央却毫不知情的事件发生。

至于故事的主人公,也荣幸的被太史公司马迁,记录到了《酷吏列传》当中。

——河东郡守,周阳由!

根据太史公在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当中的记载,周阳由本名赵由,其父乃淮南王刘长之母舅,被历史上的文帝刘恒恩封为周阳侯,随改氏为:周阳。

借着父亲和淮南王刘长之间的舅侄关系,周阳氏成功成为了文帝一朝的外戚家族,周阳侯庶子赵由,也借着父亲的余荫,成为了郎官。

适逢文帝刘恒十数年,周阳由终于在景帝一朝等来了外方机会,被任命为河东郡守。

后市的一部主旋律影视剧当中,主人公便得到‘做书记,书记是一把手;做市长,市长就是一把手’的评价。

周阳由,也同样是这样的人——为郡守则凌尉,为郡尉则犯守,为人强横,暴戾。

故事,也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强势的汉官身上。

汉文帝前元六年,淮南王刘长因谋反之醉被捕,后饿死囚车之中,作为刘长母的周阳一族,借着外戚的身份勉强置身事外。

但在那个微妙的时间点,一个同样在历史上‘声名赫赫’的刘氏宗亲,找上了时为郎官的周阳由。

——德侯,刘广!

对景帝一朝的历史有些了解得人都知道: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吴楚七国之乱当中,身处长安的德侯刘广,扮演了怎样的角色。

就算对这段历史不了解,刘广的身份,也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
代顷王刘喜嫡次子,吴王刘濞同母胞弟!

在吴王刘濞、楚王刘戊兵临睢阳城下,关中人心惶惶之际,德侯刘广的身影,几乎出现在了长安每一家有权有势的朝臣公侯的家中。

至于其意图,那更是明显的不能再明显。

被这样一个人找上门,甚至成为了‘无所不谈’好朋友,周阳由的政治倾向,也算是相对明显了。

淮南王刘长一案,让周阳由搭上了德侯刘广这条线;借着文帝刘恒本就民不正言不顺的皇位法统,吴王刘濞和周阳由迅速靠近,成为了坚厚的政治盟友。

在成为河东郡守之后,周阳由明面上做出铁面无私的姿态,刚一上任,就把河东郡所有的豪门望族诛灭,以讨景帝刘启的欢心。

——汉景喜酷吏,也算是汉室研究者少有的,能达成的共识了。

得到景帝刘启的信任之后,周阳由在河东郡是横征暴敛,大兴冤狱,甚至假报蝗灾、旱灾,以骗取中央的救济粮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少帝成长计划》,方便以后阅读少帝成长计划第413章 中央集权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少帝成长计划第413章 中央集权并对少帝成长计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