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七章 共和

作品:南明北归|作者:思归北鸿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05-22 08:43:18|字数:4566字

大臣们惊讶错愕的表情早在徐枫的意料之中,就连朱慈炯也瞪大了眼睛望着他,满眼尽是困惑。

看着大家这有些不可理解的表情,徐枫倒颇是享受。他喜欢这种自己掌控节奏的谈话。自己说的话朝臣们听不懂,但也因为听不懂而陷入对自我的怀疑,对上级的敬畏。

徐枫要的,似乎就是这样的敬畏之情。

于是他微微一笑,缓缓解释:“在本朝以前,‘中国’一词是我中原历代王朝的自称,同样也是美称。中国,乃中华之国。中华者,居中为尊,华者为美。不过从今往后,这一美称正式成为国号。日后我中国就称中国,不再另设国号。”

“这……”朝臣们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彼此的眼神中均透着惶惑。但也不好提什么反对意见。

“至于年号,朕也要变一变。”徐枫顿了顿,待大家又都恢复了安静,才继续说:“从此之后,我中国只有一个年号,叫做‘共和’。这个年号并非是君主专属,而是我国家社稷、万民百姓的专属。即使朕死之后,‘共和’仍然沿用。朕的意思,诸位爱卿可明白吗?”

大臣们更是混沌不清了,纷纷摇头,道:“臣等愚钝,不是很明白。”

张有誉面带忧色,起身道:“陛下,自汉武创制年号以来,年号便是君主专属,以示威服四海。而今陛下居然要放弃这一君主之权,岂非是要置天下万民于不顾吗?”

顾炎武细细一想,起身道:“陛下的意思,臣或许能明白。”

徐枫向他投去一个赞赏的目光,笑道:“就请先生为张大人以及诸位爱卿们释疑。”

“是。”顾炎武微微鞠了一躬,然后侧身望向了张有誉,笑着说:“张大人的担心不无道理,但当今陛下与古往今来的帝王不同。汉武帝创制年号,的确有威服四海、强化君权之意。不过,此乃霸道,而非王道啊。”

张有誉眉头一皱,举手作揖,问道:“请教顾大人,何为王道。”

“教化万民,协和万邦,是为王道。”顾炎武抬头望了一眼徐枫,又继续解释:“陛下取国号为‘中国’,年号为‘共和’。正是有以王道治国的意思。中国,是千百年来中原百姓对父母之邦的称呼;而共和,则出自周公、召公辅政成王的典故。这一国号、这一年号,都不是陛下自创的,而是取自民间和典籍,大为尊重民意呀。”

“哦?”张有誉仍有些似懂非懂,却也不知该如何反驳,只能呆呆地望着顾炎武。

这时,钱谦益也站了起来,上奏道:“敢问陛下,可知‘共和’之意?”

这是一句颇为冒犯地问询,他的言下之意似乎有指责皇帝不懂装懂之嫌。于是,他此话一出,群臣无不侧目。

徐枫与他四目相视,见他目光柔和,并不似说话的语气那样的盛气凌人,便笑着反问:“钱大人有什么指教?”

钱谦益奏道:“臣以为,‘共和’乃是迫不得已地权宜之计。君主幼小时,主少国疑,当有大臣或皇亲宗室来辅政。不过,为了防止辅政之臣专权独大,才将权柄分给几人。是为顾命大臣。顾命大臣一同治国,是为共和。”

徐枫点点头,道:“钱大人的理解,与朕并无不同。”

“既如此,难道陛下要做成王?若陛下做了成王,那何人敢做周公和召公呢?”钱谦益扬起双眉,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。

群臣都连连点头,点头之后又是叹息着摇头。“莫不是陛下做齐王辅政时失心疯了,自己做了天子也要……”

这话可不能说下去了,说下去就是大不敬。话可以不说,但却备不住大家这样想。

徐枫多少能猜到他们的心思,便不急不缓地说:“钱大人义正辞严,果然是位正色立朝的君子。朕也很佩服你。”

钱谦益觉得有些尴尬,忙躬身下拜,道:“臣不敢。”

“钱大人的担忧朕明白。可朕的意思,诸位却没能明白。”徐枫的目光望向了群臣,徐徐言道:“诸位都是饱学之士,朕有一个问题请教。为何我中原王朝不能享国永久,每隔两三百年就要遭遇兵戮之灾,从而改朝换代呢?”

大理寺卿姚思孝起身回答:“帝业根本在于天命。天命既改,人无能为耳。”

“姚大人所言谬矣!”一个稚嫩地声音从人群中响了起来。众人回头一望,只见说话之人是一个台谏官员,正五品的御史中丞夏完淳。

这年夏完淳不过十七岁,之前的“恩科”考试他高中进士。只是因为他的文章太过激切,人又太年轻,徐枫才没把前三名的位置给他,而是点为一甲第七名。至于官职,徐枫希望他能多在基层历练,于是授予了他御史中丞之职,专为各位朝臣纠错。

此时夏完淳忽然发言,不仅姚思孝为之一惊,就连徐枫也有些暗暗惊奇。

夏完淳离座而起,缓步走到御阶之前才向徐枫行礼,说:“臣出言无状,咆哮朝堂,还请陛下治罪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南明北归》,方便以后阅读南明北归第三百四十七章 共和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南明北归第三百四十七章 共和并对南明北归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