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三章 比咱祖大帅还厉害

作品:织明|作者:蜗牛非牛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3-03-03 03:06:45|字数:8056字

张诚就十分坚定地认为,在现今这一历史时期,仍然未能摆脱士绅阶层对于底层民众的影响,毕竟识字之人不多,朝廷政令在许多时候都要依靠士绅们来帮助传达,并带领地方百姓完成。

久而久之,便即形成一个个地方上的“土皇帝”,他们几乎完全把控了地方上的一切资源,甚至连朝廷委派的县令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。

其实,在明朝初年的时候,就因为前代元朝对基础行政的管理十分粗放,地方上存在着各种利益小团体,致使中央的命令很难下达到地方,朝廷政令执行的难度极高。

所以他就对于县以下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调整,他以一百户为一个统计单位,称作“里”,又将其中每十户编成一个“甲”,并从中选出一户充为“甲首”,作为这十户的管理者。

接着再从中选出一名“里长”,负责管理下面的十个“甲首”,这个里长便直接向县衙负责,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代表朝廷征缴税粮,派发劳役,再有审断民间是非官司。

朱元璋设计的这个制度最关键部分,就是无论“甲首”还是“里长”,既不是朝廷官府指派,也不是从基层直接选出,而是实行的轮换制。

就是在这一百户人家之中,按照其需要向朝廷交纳丁粮多寡先行排出次序,由其中排在前十名的人家轮流来担任“里长”,每户的任期为一年,“管摄一里之事”。

而在每甲中也是依据需交纳丁粮多寡,选出一人担任“甲首”,他们的任期也是一年。

在此前,催交税赋等庶务都是由当地的富户、乡绅们来完成,这样就容易使某一个家族在地方上做大做强,从而产生地方“土皇帝”。

但现在朱元璋设计的这个里甲制,则是实行的“皇帝轮流坐,明年到我家”方式,十名丁粮多者都有机会掌握这个权力,小小的一里可谓是“诸侯蜂起”,自然就可以避免一家独大,最终尾大不掉。

这就好比是切蛋糕一般,原来“刀”始终是掌握在一个人手里,大家就都得听他的,他的权力自然最大,久而久之,大家都习以为常,自然就会绝对听命于他。

可现在的情况则是好几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刀,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上去切一下,那么原来专门负责切蛋糕的那个人的权威,自然是大不如前。

而且,互相竞争自然会引出互相监督,互相限制的情况发生,所以就极大地避免了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。

这个制度的精髓在于,将朝廷官府的权利让渡给基层里甲的同时,又做了进一步的细分,进而保证权力不会一直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。

这招看似让基层治理上更分散,但实际上却因为“群龙无首”的情况,进一步削弱了基层士绅们对中央的力量,反而增强了中央朝廷的权威。

其实,所谓的“皇权不下乡”,并不是说皇权管不到最底层的百姓,而是说皇权有没有必要管到最下面的一层,或者说值不值得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这件事。

为什么要这么说呢?

因为,如果把皇权彻底延伸到社会底层的每一个角落,势必会产生极其巨大的管理成本,以大明这种体量的国家为例,作为主政者就必须要考虑一个“成本和收益”的问题。

再者而言,代表皇帝来实施朝廷官府权力的官吏,难免会与地方势力产生某种勾连,从而形成对抗中央朝廷的利益集团。

所以,“皇权不下乡”这个问题,不能简单以“下乡”或者“不下乡”而论。

它实际上不是一个“是与否”的问题,而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,它探讨的是中央让渡给了地方多少自治权。

在这一点上,历朝历代的程度都各有不同,让渡少的如秦朝,会使中央付出巨大的管理成本,基层也在皇权的威势下疲于奔命;而让渡多的如汉朝,则容易使地方坐大,形成对抗皇权的利益集团。

按照目前大明的制度形式,其实还是很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进程的,只不过随着阶层的固化,既得利益集团逐渐开始掌控地方,这种情况在王朝末世尤其明显。

张诚所想的就是将现在的利益集团打掉,利用新生的勋贵集团来重新分配社会资源,从而使王朝得以延续。

并为这个王朝注入冒险与扩张精神,使之能够保持与世界的接触,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出不一样的天地,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佼佼者。

至于这个王朝的未来会否成为世界一哥,却并不是他现在所能想像出来的事情!

…………

周围的人们纷纷议论起来,走在总督洪承畴身后的是哪位将军,竟然能劳动邱抚台亲自陪同。

他们对于吴三桂自然较为熟识,很快便有人认了出来,纷纷议论道:“看,是宁远吴将军,那可是咱祖大帅的外甥,是洪总督的学生……”

“那边的是哪一位总兵,看上去似乎比吴将军还年少英俊些……”

“听说宣府军屡建奇功,先是杀了鞑子豫亲王多铎,前时又杀退鞑子解了锦州之围,那个莫非是宣府总兵官不成?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织明》,方便以后阅读织明第三百三十三章 比咱祖大帅还厉害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织明第三百三十三章 比咱祖大帅还厉害并对织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