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世人受此累,久矣

作品:织明|作者:蜗牛非牛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3-05-30 21:40:24|字数:8374字

然此地毕竟是瑞云寺的禅房,这等打打杀杀的话语也不好多讲,张诚再一次制止了大家的表态。

接下来众人又议论了一些其他的事务,如在年十五的时候,各营也将全部结束休假,那时并营、募兵等诸事也要逐项展开。

尤其是各营完成合营之后,更要及时开展营内合练,如步骑合战,步炮协同,步骑炮协同合战等等。

这些科目在兵事堂都已经有了具体的讲授,各营主将、副将和千总们的脑子里,都已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轮廓,但还缺乏直观的感觉。

而且,各营的将士们也对这种战法全无概念,惟有通过真正的合练才使得他们在战场上,能有良好的发挥。

最后张诚更是提出,如果有可能的话,在各营内的合练有些进展之后,还要考虑在两营、甚至是三营之间进行合操,以提高各营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。

在张诚的设想中,战事千变万化,很难在战前对战事进展做全面的设想和规划,唯一的破解之法,便是尽可能将各式战法军策实际操练一遍。

惟有如此,临战之际再以严苛军法震慑,将士们才不会因恐惧而慌乱,只要他们能够严守军令,以平日实操之法应对,即使不能大胜,总不至于大败亏输。

…………

当日中午,众人在瑞云寺内共同用罢了斋饭后,又继续商议了一些军中琐事,各官将们便纷纷散去。

而在禅房之内,张诚手里正拿着一份书稿,上面的小楷写得十分工整,力透纸背,没有十几年的功夫,绝写不出这样的字来。

永宁伯轻轻放下手中的书稿,抬起头看向身前不远处跪着的一个瘦弱书生,这人身形略显高长了些,但却是过于瘦弱。

不过,看他的面上神色却颇为坚毅,而文弱之气也显得少了许多,想来必然是有些特殊经历。

张诚看着他开口问道:“你就是刘承祖?”

“回大将军话,学生正是刘承祖。”

“嗯。你前时一直随在王参赞身边,帮着打理沇河营事务?”

“是。学生自开封城下为大将军所救后,便跟随王参赞身边,充任文书。”

“不错,你字写得不错。思路也颇为清晰,本伯看你所做的记录,许多地方虽非各人所言原话,可这意思却更为通顺。”

张诚夸赞一番后,又继续问他道:“你充任文书,已有数月光景,对于本伯军中推行的标点符号一事,可有何看法?”

刘承祖这一次没有直接回话,他略作思考后,才开口道:“回大将军,学生读书之际,并无这‘标点符号’之说,此前也确是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。

初见时,学生也以为纯属‘画蛇添足’之事,自古来这‘天下文章,莫不如此’,何以忽然就多了标点符号一说。

然用过之后,却并非如此!”

“哦。”

张诚继续道:“来,给本伯说说你对这标点符号是如何看的!”

刘承祖不敢轻易作答,他这回先是在心中仔细斟酌了一番,才回道:“回大将军,我朝之文字、文章承袭古制,本无可厚非,况文章本就是给读书士人看的,非是寻常百姓可任意解读。

然学生初识这标点符号之时,对此也不甚理解,何以非要多此一举,反将简单之事弄得这般复杂起来。

此后,学生在沇河镇上也翻查了一些古籍,才知秦汉之际,便已有一些简单的符号,称作‘句读钩勒’之法。

学生不由细思,何以如今反不见此法,行知天下文章?”

刘承祖之言倒是大出张诚的意料之外,他此前只是觉得大明朝的文章不加断句所需标点符号,通读起来显得十分吃力,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理解和分析,才知该如何断句解意。

这才在马坊之战后,开始在自己军中推行使用后世的标点符号,好在他的军中真正读书人不多,此法虽也因此推行缓慢,却未曾遇到过大的阻力,时至今日也算是在全军推广了。

然现在猛然听到刘承祖言及,在秦汉时期便已经有了称作“句读钩勒”之法,其意竟然与后世的标点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,不由大感兴趣。

当下,便即急切地追问道:“‘句读钩勒’之法?其具体为何,速速为本伯道来。”

“回大将军,秦汉之时虽有断句之符,但却是用之不多,而传之后来,所用者更为稀少,多以语感、语气、语法来断句。

所以汉朝《礼记·学记》上才有记载‘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。一年视离经辩志。’,这里的‘离经’之意,即为‘断句绝也。’。

学生翻阅《增韵》,其中记载“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,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。”。

还有汉时之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也有言,‘、’号为‘有所绝止、而识之也。’之意;而‘’号则解释为‘钩识也。’。

再有《宋史·何基传》中也有称赞何基之言,‘凡所读书,无不加标点。义显自明,有不待论说而自见。’之功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织明》,方便以后阅读织明第三十一章 世人受此累,久矣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织明第三十一章 世人受此累,久矣并对织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