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1章 七人墓碑记

作品:挽明从萨尔浒开始|作者:梦吴越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2-09-28 12:59:06|字数:7032字

大齐建立初期,北方战乱频仍,商业凋敝,各省极度缺少现银。

如果此时直接照搬张居正一条鞭法,或者满清的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”政策,资本对土地收益的剥夺和瓜分,就会急剧增强,北方孱弱的农耕经济,崩溃,指日可待。

在这种背景下,直接由国家控制土地生产,实行极圈主义统治,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——至少要比让农户大规模破产,沦为流民要好。

当然,解决此类问题,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思路,那就是像满清那样,在人口集中区,多搞几场人类消除计划,高效控制人地矛盾。

刘招孙虽然残暴,却还没堕落到,为了秩序自我阉割,人为减少丁口的地步。

相比凋敝的北方,江南足够富庶,经得起折腾,再加上一些其他层面的原因,于是,这里就成了帝国经济政策的试验场。

~~~~~

新政或许能蛊惑贱民丐户,蒙蔽一贫如洗的自耕农、愚弄少数不知死活的小地主。

但却骗不了王衡。

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,类似政策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。

王衡很清楚,新政,是从他们这些豪强大户口中夺食。

说劫富济贫,损有余补不足,都是谬赞。

清丈亩,早在张居正时代就不是完美不缺,由于牵涉方面非常复杂,里面的利益链条不是一句两句能说的清楚的。

张居正清丈亩的重点,其实不是打击豪强,追求公平。

一体盘查只为增加赋税。

和张居正时代类似,大齐朝廷的土地清丈任务,是以摊派的形式下达的。

按照广德皇帝制定的标准,在收税过程中,只要生田耕种三年就按照熟田收税。

通常,土地肥沃、产量可观的熟田归于地主所有,生田通常是底层老百姓垦荒而得。

所以,从某种程度上说,清丈土地——如果成功的话——会广泛增加收税对象,不论田主贫穷贵贱。

说得更通俗一点,刘招孙这贼人,盘剥完缙绅大户,下一步要剥削贫民百姓。

先把各省田地从豪绅手中赎回(低价或者完全无偿),重新进行丈量,将土地低价或无偿分给佃农租种,注意是租种,也就是说田地所有权,一直在朝廷手中。

接着,要不了多久——通常是三年——各村陆续成立农社,田地从佃户手中收回,统一归于农社,再由农社分配给佃农耕种,农社负责管理,根据农户劳动表现,分配粮食物资,名曰共同劳动。

最后,佃农沦为国家机器,或者说机器的一小部分,从出生到去世,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辛苦劳作,为帝国奉献他们的全部(除了个人和家庭所需的口粮)。

相比从前,一个普通农户,一生所遭受到的盘剥,只会更加沉重。

当然,所有的辛苦劳作和无私奉献,都会在为帝国征战,教化全世界蛮夷的口号中变得更有意义——至少在大家宣誓时是有意义的。

这是刘招孙在北方玩过的套路。

通过铲除缙绅大户笼络底层百姓,等控制局面,再掉转头加倍盘剥底层,发动大多数人,“统治”少数反对者,实现多数人的暴政。

最后,所有人都被捆绑到疯狂前行的战车上,被全部榨干·····

刘招孙的套路,王衡看得清清楚楚。

王衡知道,他若再不采取行动,刘贼对缙绅的盘剥很快就会开始。

补交田税,罚没田地,最后抄家灭口。

这样的事,刘贼在辽西做过,现在不过是驾轻就熟。

王衡比其他缙绅更了解刘招孙野望,所以,到最危险的时刻,这位归隐山林的大齐宫廷画家,决定领导大家,和暴齐死磕到底。

死磕当然不是说要大家以身犯险,跑到战场上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——这也不是文官们擅长的事。

“刘招孙有多少兵?”

“齐国有十二大兵团,兵力最少的炮兵团,有一八千人,想必他有至少十五万兵力吧?”

王衡轻轻摇手,告诉众人一个他知道的震惊结论。

“不,刘招孙只有五百个兵,或者更少。”

“五百个兵?怎么可能?”

“齐军能打败左良玉郑森,如何才有五百个兵?”

等所有人的议论稍稍停息,王衡咳嗽一声,才继续说:

“大齐现在有南北二十多个省,疆域数倍于前明,全国几千个府县,至少有一小半不服南京统治,各地只是维持表面的和平。刘招孙有十二三万兵马,还是三十万前明降军,听起来很是渗人,但这点兵,平铺到江南,又够干什么呢?”

“刘招孙倒行逆施,现在南北各省都要造他的反,湖南,江西,广东,云南,都要用兵,所以我说他在太仓的兵,只有五百,或许更少。”

“可是张允修这次从南京带来一千人马,大家都知道啊。”

王衡冷冷一笑:“不要忘了,一千战兵是用在整个江苏的,除了太仓,还有苏州府松江府等都等着派兵。····一千个兵,分到太仓能有多少?一百?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挽明从萨尔浒开始》,方便以后阅读挽明从萨尔浒开始第621章 七人墓碑记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挽明从萨尔浒开始第621章 七人墓碑记并对挽明从萨尔浒开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