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章 布袋与盐商

作品: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|作者:樱华月1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1-12-21 16:03:23|字数:6402字

大炮一响黄金万两,果然不是吹的,起码澳洲的铁矿金矿,满刺加和吕宋的黄金航道,还有东南亚的香料调味品,都是价值连城的。

这一下朱由校的财政状况就彻底改善了。大手一挥,崇南坊的军工厂再造新式后装枪十万把,山炮两百门!

战舰订单再加三十艘登州级!

没有了经济压力的朱由校觉得,自己只要默默的等着平A就能横推的时代到来就可以了。

但是不搞点事情,又不是朱由校的性格,于是朱由校决定让郑芝龙领着他那四万人,去开发台湾了。顺便把布袋盐场建造成型。

给袁可立发了旨意,让郑芝龙带人开发台湾,招揽民夫建造布袋盐场。

布袋盐场的海水浓度高,日照时间长,出盐率就算在后世几大盐场也是比较高的。实际上如今的大明,一个布袋盐场就足够全国人口的食盐供给了。

晒盐法制成的盐,就是贡盐,普通百姓吃的大多是煮盐,井盐甚至池盐。无论煮盐,井盐,还是池盐,都难免苦涩,有些甚至发黑有微毒。

所以等布袋盐场建成,朱由校就要裁撤灶户,让这些灶户都归到普通民籍。

灶户大多生活困苦,除了有限的几个富灶以外,大多都挣扎在温饱线上,裁撤以后可以让他们自由选择职业,例如去台湾可以获得垦荒田十年免税的待遇。

至于那些和盐商勾结欺压普通灶户的富灶和盐商的不满?你咬我?

如今盐税一年才能收上来二百多万两,这让朱由校简直不能忍。以现在明末人口数量,按理说盐税应该有四百万两以上!就算如今的二百万两还是王承恩到任之后才能勉强收上来的!

明朝盐税仅有十五税一,一斤盐售价七到十五文不等,竟然还有人逃税!

如今晋商被一锅端了,朱由校也实行了募兵制,再加上他现在腰包鼓鼓,不用什么开中法减少边军压力,变向减少盐税了,正常来说明年至少应该能收到四百万两盐税。但是朱由校可没这么乐观。

他要把盐税彻底的,真正的收到手,那四百万两盐税,一分也别想逃!

朱由校觉得,现在京师有他没他也一样。他想溜走出去“微服私访”了。

说白了,就是憋久了想出去溜达溜达。顺便看看如今盐政查的这么严格,那些偷税漏税的到底长了几个脑袋。

朱由校走了,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妹子。他这次确实有正事儿要干,所以就不带妹子去了,万一碰到危险也舍不得。

方华正带着五十个精锐保护朱由校,如今军工厂已经可以制造后装短铳了,当然威力没有普通火枪大,射程也短。唯一优势就是短小轻便。

这些精锐每人除了一把正常后装枪还配了两把短枪。

“皇上,天儿热,回车里吧”方华正劝道。

车下铁箱里装着冰块,比起车外当然是清凉的多。不过朱由校也没那么娇贵,上辈子当码农的时候有一阵子空调坏了,他也没死了不是?

“没那么娇贵,我就是想看看这些路造的如何了?”朱由校在外边都尽量避免说朕。怕说顺了说漏嘴。

车外是一群正在修路的工人,如今天气炎热,但是工人们却脸带笑意。

朱由校不由上前搭话:“这位大哥啊,你们这大热天儿的,干这么累的活计,怎么还这么高兴嘞?家里有喜事?”

“啥子喜事咯,这活计好啊,直接从薪俸司提钱,以前哪有这好事儿?老爷说二钱银子的工钱,就是二钱银子。老少爷们儿都高兴着哪。”这位大哥估计也是第一天来上工。

现在农闲,有的赚就比没有强,何况二钱银子工钱已经很不错了。

薪俸司?自己只不过随手成立一个部门,结果现在倒是有点国家银行的雏形的意思了。

见是好事,朱由校也就不再纠缠。继续坐车南行。越往南,这种水泥路越多,朱由校很是欣慰。这算是他给大明百姓带来的一大福利了吧?

不过他这种八匹马拉的四轮大车,还是太过招摇,甚至很多路段根本不让他通过,给钱都不行。有的是因为水泥没干透,有的是因为路被晒的有点干裂的迹象,怕被这么重的马车压坏。

没奈何有的时候朱由校就只能在旁边土路前行。

朱由校没生气,反而很高兴,百姓能自发的维护自己附近的水泥路,颇有些后世公德心的感觉。

当前社会讲求私德,谓之内圣外王,有没有人达到先不说,反正与现代讲求的公德,不是一个路子。

想查盐务,并不用走太远,京师附近左边就是池盐区右边就是海盐区。

不过说到盐,就不能不说扬州盐商。江淮地区是大明财赋重地,人口也颇为密集,虽然沿海,但是盐价却是全国之最。

平常时期也要15文一斤。

朱由校,就是要来扬州盐场看一看。前几天锦衣卫已经有密报,扬州盐场的盐船沉了,但是锦衣卫怀疑,那十几条沙船里面根本就没有盐!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》,方便以后阅读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第44章 布袋与盐商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第44章 布袋与盐商并对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