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得胜而归

作品:大明第一臣|作者:青史尽成灰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2-01-05 19:58:33|字数:7764字

老头也一直在发愁这事……朱元璋早就有渡过长江,拿下集庆,作为根据地的想法。奈何偏偏朱元璋手里就没有水师。

从濠州打到了滁州,手上也就是一些小渔船。

最近拿下扬州,也只是得到了一些平底运粮船和沙船,能用来打仗的大船都在长江水师的手里。

没有船只,想要渡江作战,那是万万不可能的。

一个人再勇猛,也没法飞过大江!

巢湖水师,倒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只不过这支巢湖水师是属于天完的部下,想要拿到手里,并不容易。

巢湖水师有两个头领,全都是普字辈的,一个叫双刀赵普胜,另一个绰号李扒头的李普胜。

他们俩不消说,都是彭和尚的门徒。

这就不得不多说两句,彭和尚彭莹玉当真是各路义军的祖师爷。

他在很早的时候,就传播白莲教,韩山童主张明王降世,他提倡弥勒重生,说只要弥勒佛来了,就能带来大光明世界。

至于谁是弥勒佛,彭和尚选择了战术后仰!

他第一次举事,甚至能追溯到至正四年,但是那一次举事很不成功,老彭的好徒弟周子旺死了。

彭莹玉拼了命逃出来,他依旧各地传教,培植反元力量,而且给他的徒弟都赐个普字,大约就是某社“云鹤九霄,龙腾四海”的意思……

这些弟子构成了南派反元的中坚力量,号为彭党。

这里面有混得比较好的,比如邹普胜,丁普郎等人,也有不算怎么样的,比如巢湖的赵普胜和李普胜。

当然了,还有更差的,就是周蕙娘的蒋三叔蒋普信。

但不管近况如何,彭党极少有投降元廷的,他们或是舍身取义,如况普天等人,或是归附朱元璋,为大明开国,立下赫赫战功。

多数人都是顶天立地,铁骨铮铮的好汉子。

比较凄惨的就是彭和尚在一年多之前,被元军给杀了,这个老造反头子,除了给反元培养了一大堆人才,自己的下场很是凄凉。

而且彭莹玉死后,他辛苦培养的彭党,也陷入了分裂之中,着实可惜。

坐拥巢湖的赵普胜和李普胜两个人,他们最大的对头不是元军,而是同为彭党的左君弼!

左君弼没有被赐予普字,但他确确实实是彭党,而且还是彭和尚的徒弟,只是入门比较晚。

在红军起义之后,左君弼攻占了庐州,成为了一方豪帅。

赵普胜等人从巢湖出发,一度攻下了铜陵、池州、安庆等地,算是战功赫赫,威名远播。

结果他们跟刘福通的境遇一样,前期顺风顺水,可是面对元廷反扑,占领的土地迅速丢失,不得不退回了巢湖。

一来一回之间,赵普胜等人实力大损,对比北边占据庐州的左君弼,就处于下风。

而且他们的水师毕竟是受限于水域,没法来去自如,因此在跟左君弼的对峙中,处在了下风。

“他们要是势大,也不会投降上位啊!”

贾鲁反复盘算,要怎么收服巢湖水师,只不过他老人家最多有建议的权力,真正能决策的只有朱元璋,至于张希孟,他差不多可以当一半的家,再多就不行了。

偏偏这俩人都没在滁州,难道还要咱这把老骨头去见他们?

正在贾鲁思忖的时候,好消息送来了,张希孟跟张士诚终于完成了谈判,马上就可以返回。

在送回来的信中,张希孟写了大概的条件,贾鲁看了看之后,也忍不住赞叹,这小子明明没兵没将,却把张士诚坑成了这样,还真是个人才!

首先,张士诚答应一起抗元。

这也是老张最不在乎的一条,今天抗元,明天就能变卦,老子岂会被区区言语束缚住!

只不过张士诚能想到这个,张希孟没有理由想不到。

因此在答应抗元之后,张希孟要求张士诚承认以朱元璋为主……不是要抗元吗?最起码要区分个大元帅、副元帅吧!

这一下子就点在了张士诚的死穴上。

因为只要承认这一点,他就比朱元璋矮了一头。

张希孟没有逼着他去诚王称号,没有让他解散大周国,反正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,两淮之地,咱朱家军才是老大!

仅此一条,就影响巨大,张士诚万般不想同意,但是朱元璋一仗把他打出了阴影,也只能同意。

接下来就是成立盐务司,双方七三分账,张士诚成了跪着要饭的。

张希孟不光拿了面子,还要走了里子。

其余还有些通商,贸易,征税等等事项,只是约定了大概,并没有细说……实际上也没法细说,朱元璋治下管理进入正轨,张士诚这边却是乱七八糟一团,跟他谈得再多,都没有意义。

因此只是约定,从淮西出来的货物,进入张士诚治下,可以不纳税云云……

当然了,张希孟也没有光是占便宜,也给张士诚一点甜头,那就是从今往后,每年淮西会给张士诚提供一些粮食接济,只不过这些粮食是要张士诚按照比市价高两成收购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大明第一臣》,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第一臣第144章 得胜而归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大明第一臣第144章 得胜而归并对大明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