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3章 摸着石头过河

作品:大汉第一太子|作者:中丞佐吏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2-10-04 21:37:03|字数:8308字

一场婚宴,让始终被一阵压抑所笼罩的安化城,终于迎来了近两年内的第一缕热闹气息;

而在遥远的长安城,天子刘盈,也在为安东郡的未来而发愁。

同王陵、阳城延二人坐在清凉殿内,君臣三人的脸上,都挂着一抹挥之不去的忧虑。

至于原因,也只有一个。

——安东郡的土着民,以及各屯耕团团卒的‘婚配’问题。

即便到了后世,女子也总是不愿嫁到太过遥远,或太过贫穷的地区,就更枉论如今,这通讯、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了;

对于朝鲜半岛,或者说,如今已经被纳入汉室版图的‘安东郡’,中原女子的看法,也基本都还停留在‘一群吃不饱饭的余子,被官府流边移民’的程度。

在后世,可会有女子,愿意嫁去西北、高原?

同样的道理:在如今汉室,也同样没人愿意远嫁边境,更枉论嫁到比边陲更远的新服之土:安东了。

中原女子不愿远嫁,安东郡一众单身汉们的人生大事,自然就只能指望天子刘盈去头疼。

——男人娶不到媳妇儿,是要出大问题的~

尤其是在这个‘传宗接代’的观念仍旧十分浓厚,娶妻生子是每个男子毕生追求的时代,一个地方再好、再富庶,只要娶不到媳妇,就是留不住人的。

诚然,安东郡如今的‘汉民’,基本都是以屯耕团的形式,移民过去的‘余子’群体;

三五年之内,这些新移民,都还要在半军事化的集体中生活。

即便未来,真的有人因‘娶不到媳妇’而想要离开,有汉室严格的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管制,这些人,也很难从安东逃回中原。

但正所谓:堵,不如疏。

一味地、长久的强制性高压政策,是没办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的。

要想让这些移民,心甘情愿的在安东生根发芽,让朝鲜半岛成为‘自古以来’,长安朝堂除了要保证这些新移民的生产、生活问题,当然也要考虑到更加现实的婚配问题。

试问一块新服之土,怎样才能‘自古以来’?

答桉是:移民充实人口,并通过三到五代的繁衍,将这个地方彻底纳入中央掌控。

说得再直白一点,就是让移民到这里的人,在百十年后,用地道的汉话说出一句: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。

既然是要繁衍后代,那单靠屯耕团,靠一群糙汉子,显然是无法达成这样的目的。

这样一来,让刘盈感到头痛的原因,也就浮出水面了。

——去哪里,给这群单身汉,寻一门亲事呢?

——如何给这数以万计,未来甚至可能达到十万,乃至数十万数量级的单身汉,找到一个‘世世代代扎根安东’的原因呢?

对于这个问题,王陵,有着自己的见解。

“陛下。”

“臣仍以为,应当许屯耕团之卒,于当地之民自由婚娶;”

“唯如此,方可使今日之屯耕团团卒,化作来日之安东郡民。”

沉声道出一语,王陵又深吸一口气,将自己的顾虑也道出。

“只前时,曹相所言之弊,也不可不虑。”

“——今之安东,已得平壤都尉、北部都尉、东部都尉三部,共屯耕团二十三;合此三部之驻军,近六万余人;”

“然朝堂于故朝鲜之民,至今仍别户而治,不以‘汉民’视之。”

“若许安东‘汉民’,于故朝鲜之民自由婚娶,则朝鲜之民男苦无女可妻,或将南下马韩、辰韩等国。”

“如此,安东可用之壮劳力,便平白为此朝南诸部所有······”

满是忧虑的道出此语,王陵也是唉声叹气一番,又闭目思虑起来。

今年年初,丞相曹参因病卧榻,太医属衙则给出结论:生老病死,人之常情。

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早则今年夏秋,晚则明年冬天,曹参,也将走到自己的终点。

丞相病重,早就被太祖高皇帝指定为继任者的王陵,自也就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,以内史的身份,兼领了丞相府的诸般事务。

而安东郡的问题,也随着郡守吕禄愈发频繁的奏报传来,而摆上了长安朝堂之上。

——经过两年的辛勤劳作,最早到达安化城的平壤都尉屯耕甲团,已经基本完成了本部的开荒任务;

最晚到明年春天,平壤都尉屯耕甲团,就将完成本部团卒所需的共计四十万亩田的开荒工作。

两千人,四十万亩,也正是按照当年,刘盈定下的‘每人二百亩’的标准所开。

现如今,已经接近完成任务的屯耕团团卒们,也开始考虑起了自己的未来。

开荒任务提前完成,那屯耕团到农民的转化,自然也要提前;

按照朝堂的规矩,明年秋天,平壤都尉屯耕甲团的四十万亩田收获的时候,就是平壤都尉屯耕甲团原地解散,成为安东郡治所——安化城头两千户‘农户’的时间。

过去两年,由平壤都尉屯耕甲团开垦出的四十万亩田,也将按照朝堂当年的承诺,以每户二百亩,分给两千名团卒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大汉第一太子》,方便以后阅读大汉第一太子第383章 摸着石头过河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大汉第一太子第383章 摸着石头过河并对大汉第一太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