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9章 学术交融

作品:大唐奴牙郎|作者:夜尽长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3-11-13 22:33:39|字数:4362字

凉城尚书省,丞相都事堂。

周钧坐在侧厅之中,手中翻看着安西太学送来的报告。

龟兹镇的匠鸿太学,就这些年来的发展,专门编纂了一本学志,递到了周钧的手中。

当年,大食学者贾比尔和大唐名匠毛顺,二人作为匠鸿太学的开山之师,入驻学府。

匠鸿太学也因此成立了东西两院。

西院聚集了大食学者、波斯学者和小部分逃避宗教迫害的基督教学者,东院则是由毛顺大匠引领的大唐工匠和学者。

在西院之中,所有的学术和研究,都师承自古典西方科学遗产,包括了古希腊手稿以及叙利亚与希伯来译本。

贾比尔带领众多学者,通过陆运和海运,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之中,获取了大量的珍贵手稿,又将其翻译成了唐文。这其中就包括了欧几里得、阿基米德、阿波罗尼、梅内劳斯、赫伦、托勒密和丢番图等着名学者。

在这些学术理论的基础上,贾比尔根据学科进行分类,先后在匠鸿太学的西院之中,设立了数学、天文学、海洋学、地理学以及化学等等。

其中,西院的化学学院,原本是炼金学院,在短短数年时间里,先后出版了《物性大典》、《七十书》、《炉火术》、《东方水银》等数本着作。

贾比尔在化学领域,利用蒸馏、提纯、催化等反应,先是制备出纯度较高的硝酸。

接着,他又用蒸馏明矾的方法,得到了硫酸,并将硝酸和盐酸混合制成了王水,并以此为基础,制出了有机酒石酸。

眼下,他正在带领团队,借助有机酒石酸,试图从硫化物中提取砷。

其中,砷作为合金添加剂,可以生产铅制弹丸,一旦制造成功之后,就可以用铅弹替换铁弹和石弹,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子弹成本,另一方面,用来发射大型炮弹的炮管,在砷合金的加持下,就可以进行缩化处理,使得高质量、长寿命的枪械变成可能。

与专注于炼金化学的西院相比,由毛顺大匠坐镇的东院,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。

毛顺是匠作出身,在机巧一道上,承自中国古代的墨家学艺,如今是可谓是登峰造极。

由大唐工匠们所组成的东院,除了例如木匠、金匠、器皿、织造一类常见学科,还开设了许多新兴的科目。

这其中,最有趣的是这两门学科:天地学和光景学。

天地学,寓意为天上地下、万物之造。

这其中,就包括了天地之间的潮汐、火焰、水力、磁性、杠杆等等一切与物体力量有关的现象。

数年之中,借着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,东院天地科的安西匠人们,积累了大量热力学知识,并在原有灌钢法的基础上,发明了苏钢法。

所谓苏钢法,就是以熟铁为料铁,置于炉中,而将生铁板放在炉口,当炉温升高到1300℃左右,生铁板开始熔化时,既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,并不断翻动料铁,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;这样,既可产生很好的渗碳作用,又可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,使铁和渣分离,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钢材。

苏钢法相比安西现用的灌钢法,最大的优点在于缩短冶炼时间,提高生产率,使得火药类兵器的制造效率大大提高。

除了炼钢法的改进之外,天地科还利用大气压力制造了虹吸管和唧筒,可以将被高山阻隔的泉水从远方引来,大大增强了安西农业的灌溉条件。

而东院的另一门学科——光景学,在后世的学校中,又被称为光学。

光景院的匠人们,曾经与西院的基督教学者们交流,得知在教宗书堂中有一件宝物,名为『阅读石』。

相传,阅读石是古代巴比伦人的产物,它是一片巨大的凸透水晶,安装在一个石台上,只要将书籍放到水晶下方,就可以放大书页上的文字。

由于书院之中,有许多德高望重、但视力欠佳的老匠师,大唐匠人们在听见这个趣闻之后,便找来一堆用作制造实验器材的水晶片,仔细打磨了一番,打算将这些水晶片,制造成阅读石,供老匠师们阅读之用。

有一个工匠,在打磨水晶片的时候,下手失误了一些,将一片原本应该是凸透镜的水晶,打磨成了凹透镜。

面对这件残次品,那个工匠实在不舍得丢弃,便试着将其悬空到书本上,发现书页上的文字,不仅没有放大,反而还缩小了。

那个工匠百思不得其解,便将这个现象告诉了其他人。

其他人通过反复实验,得出一个结论,凸透镜可以放大光景,凹透镜可以缩小光景。

那有人问了一句,如果把凸透镜和凹透镜,放在一起,是否可以先放大再缩小光景?

一番实验过后,所有的大唐工匠都被结果给惊呆了。

将凸透镜和凹透镜前后竖立,对准远处的物体,居然可以将远方的景象,清楚的放大到人眼之中。

工匠们不懂其原理,便将这个望远成像的结果,写在了报告之中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大唐奴牙郎》,方便以后阅读大唐奴牙郎第609章 学术交融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大唐奴牙郎第609章 学术交融并对大唐奴牙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