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6章 丁税与藩镇(上)

作品:大唐奴牙郎|作者:夜尽长|分类:历史|更新:2023-12-02 00:26:19|字数:4450字

新元初年,八月初九,凉城朝会,计在中勾。

每年七月到八月之间,是大唐国内一年一度的『中期审计』,官员考评、户籍统计、税银计算、田亩丈量等等,都在这个时候,摆上朝堂进行讨论。

这整个过程,在大唐朝堂之中,又被称作为『中勾』。

朝会开始,内常侍范吉年指挥一群内侍,搬上来一张又一张的案台,上面还放着一摞摞的书册。

有些资质比较深的官员,认出案台上的书册,都是大唐中勾的阚录,顿时明白今日朝会怕是有要事讨论,不禁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。

待周钧一身皇袍,坐上御座之后,大殿之中,文武百官行拜礼,又山呼万岁。

周钧示意众人平身,开口说道:“三省六部已完成了中勾,阚录都放在了这里,正式开始朝会之前,尚书省先说说大唐目前的情况吧。”

见周钧看了过来,封常清出列后躬身说道:“大唐各个州县,对人口、土地、户籍、财政等等,做了统计,臣简要说一说数字。”

随后,封常清在朝堂之上,报出了包括一系列的数据。

百官听了之后,人人都是眉头紧锁。

只因封常清统计得来的数字,实在是难看,令人闻之心惊。

天宝十四载(755),安史之乱爆发。

到了新元初年(761),这场仗打了不到六年,但北唐辖下包括河北、河东、关中、河西、安西、北庭在内的地区,人口已经锐减了六成,户数少了百万,原本一年千万贯的财政收入,如今只有不到四百万贯。

人口锐减,一方面是因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死亡,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北方人口向南迁移。

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在北方,百姓为了逃难,除了少部分信奉应龙的教徒,千里迢迢的去了安西,绝大多数还是向南方逃离。

所以,相比蜀中、江南、山南等地,北唐虽然一直在打胜仗,但人口下降速度,反而是最快的。

至于财政收入,安史之乱发生前,北唐境内的财税来源,主要来自于关中的长安、洛阳等地。

可如今,东西两都,长安百废待兴,洛阳还处于沦陷状态,整个关中、河北、河东,放眼望去,到处都是满目疮痍。

反而是从前被称作蛮荒之地的安西,如今因为没有战事,又地处东西方商贸十字路口,所以商业发达,发展的如火如荼,隐隐已经强过了中原不少。

周钧听完封常清的叙述,对百官说道:“大唐连年征战,虽然胜多败少,但是民不聊生,百业荒废,到处都是一片衰败,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,敌人没有垮掉,我们恐怕会先支撑不下去。”

封常清:“陛下,国内人口凋敝,财政吃紧,眼下应当转攻为守,将重点放在发展民生、回流人口之上。”

周钧:“转攻为守是应当的,但是招揽人口回流,却是很难。北方的战事,接连打了六年,那群迁到南方的百姓,早就因为害怕战祸,不敢再来北方了。”

礼部尚书杜甫此时出列道:“陛下,不光是南方百姓不肯来北方,就连河西、河北、河东、关中等地的百姓,今年依旧有不少选择向南方迁移。”

周钧奇道:“当下北方战事已经基本平定,这些地区的百姓,为何还要向南方迁移?”

杜甫看了一眼封常清,躬身说道:“一是因为征兵,范阳节度使李光弼,长安留守大帅郭子仪,还有陇右军、积石军等等部队,为了防御敌部,数次征召兵卒,使得不少地区的青壮被抽调一空,百姓担心被强征入伍,不得不出逃。”

“二是因为丁税。河湟、京畿、沧澧等等靠近前线的州县,为了加固城防,准备物资,向百姓强征丁税。家家户户倘若多了一口人,就要多交一份丁税,有些家庭为了逃避丁税,甚至将刚出生的婴儿沉河或者活埋,只为了减轻税赋的负担。”

周钧听见之后,揉了揉额头,向殿中的文武沉声问道:“杜尚书所言,你们可曾都听说过?!”

百官面面相觑,有些胆子大一些的,轻声说了知晓。

周钧怒问道:“既然知晓,为何不上疏?!”

百官噤若寒蝉。

其实,这种事情,倒也不能全怪官员。

之前,北唐为了打开战争局面,在东中西三路发动大军,凉城朝堂都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,自然也无人敢说出什么质疑之言。

再加上,李隆基去世之后,发生了灵堂纵火案,周钧建立锦衣卫,捕杀五千反党。

这件事之后,朝堂上的百官,更不敢去忤逆周钧,触这个霉头。

周钧发了火之后,平静下来,自己也慢慢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。

仔细思考了一会儿,周钧说道:“范吉年。”

范吉年连忙躬身道:“老奴在。”

周钧:“朝会后拟一道旨,但凡言官上疏谏言,只要有理有据,不是诽谤,无论议论何事,哪怕顶撞了朕,出言不逊,也可免除罪罚。”

范吉年听见这话,下意识的愣在了这里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
先看到这(加入书签) | 推荐本书 | 我的书架

如果您喜欢,请把《大唐奴牙郎》,方便以后阅读大唐奴牙郎第656章 丁税与藩镇(上)后的更新连载!
如果你对大唐奴牙郎第656章 丁税与藩镇(上)并对大唐奴牙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,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。